黑玫瑰zqs
![]()
那位靠做建材起家的富豪周建明,四年前离婚时大手一挥,给前妻刘梅和女儿分了68亿资产,当时圈子里都炸了锅——有人说他仗义,也有人暗戳戳猜“是不是藏了更多私房钱”。
说起来,这事在常德这边不是一天两天的谈资。转述这桩事的人,是圈里跑财经多年的老魏,常年泡茶馆、蹲工地门口,也算半个见证者。他不掺和是非,只按时间顺序把刘梅的动作捋着讲,人话不拐弯。刘梅起初拿到股权的那一年,没动静,像把一罐糖装进柜子里先压着。第二年她用协议转让,丢给一个员工持股平台一小块,价格按上一季均价走,外面看着不起眼。公司那边嘴上说“尊重个人安排”,股东群里却一天不比一天安生。
第三年,她把几笔股权质押给两家银行,换来授信,说是做家族办公室的安全垫。钱一部分进了上海老小区改造盘,两套,楼下是梧桐树;一部分投了海外债券基金,利率不高但稳当。她的日常也就那么平,早上跑步机上听基金经理的录音,下午让秘书对账,把流水贴到文件夹里。公司端的披露跟着走,股价波动得像春天里风吹水面,起起落落。有一次发工资晚了一天,财务总监在办公室门口抽了两根烟才回去改表。
到第四年,市场更难,她用一笔大宗交易再转出一点,避开公开减持的窗口期规则,走得干净。周建明这边,董事会临时加了风控条款,项目评审从两周拖到一个月,工地上的水泥也要多一道签字。他外面还是那套硬朗架子,里子里烦躁得很,午休时间在公司健身房打沙袋,手背起了红印。供应商开车送样到门口,坐在车里小声嘀咕,“今年回款能不能快点”。老魏在旁边看着,心里有数,没人真敢往外说破话。
刘梅不是只存钱,她拿出一部分去投环保砖厂,跟本地高校合作搞耐水实验,还掏钱修了乡下两座老屋,打算做乡建样板。她信的就是“手里有粮心里不慌”,账上留足三个季度的开销,把风险拆成小口子去消化。离婚协议里有“五年不得大规模减持”的条款,她绕的是边线,每次都踩在监管允许的边缘。老魏知道条文里有灰色地带,是周建明当年的律师定的,留了回旋。网上风声两极,赞她精明的很多,骂她薄情的也不少,吵归吵,日子还得过。
这几个月,她的剩余股权在员工平台里打圈,有传言要换成一笔可转债,利息低但收益更稳。周建明则去长沙谈新的授信,把自有工地的现金流整成材料,想压住波动。两个人的局面像下象棋,谁都不愿意一招走死,棋盘上密密麻麻都是试探。女儿成年后去做了一个山区支教的短期项目,跑车停在车库里落灰,刘梅给她订的是来回机票和保险。老魏中午在米粉店听到两个小股东说要凑材料起诉,可说着说着又叹气,夹了块卤蛋就散了。
起诉这事,董事会有人推,周建明却迟迟不拍板,怕的是披露后把旧账翻出来:离婚前的代持、亲戚公司里的往来,真要摊开,谁脸上都不好看。刘梅那边没急,她继续定时卖一点、买一点,像厨房里慢火煮汤,掀盖看一眼就合上。公司项目没停,但签约周期拉长,工地上多了几块告示牌,写着“材料到场请提前报备”。圈子里的八卦也换季,有人开始关心她新买的那幅版画和茶室墙上的光影。这点安全感,值不值,她自己不知道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