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常德这个名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。
“常德”这个名称的由来,与古代的德行观念有关。在中国古代,德行被视为个人、社会乃至国家治理的根本。常德市得名,是因为这里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德行教化的重地。
具体来说,常德的“常”字,有恒常、恒久之意,代表着道德的恒久不变;“德”字则直接指道德、德行。因此,“常德”二字连起来,就有“恒常的德行”之意,寓意着这里的居民和领导者都注重道德修养,崇尚德行。
关于常德的历史典故,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当时,常德地区属于楚国。据史书记载,楚国有位名叫子思的贤臣,他主张“德治”,认为国家治理应以道德为本。子思在楚国推行德治,使楚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后来,楚国的君主为了纪念子思的德政,便将这里命名为“常德”。
此外,常德还有许多与历史名人相关的典故。例如,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常德留下了“常德德山山有德”的名句,表达了他对常德德行文化的赞赏。这句诗也成为了常德的代名词,流传至今。
总之,常德这个名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,既体现了古代的德行观念,又与历史名人举报 -
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、沅江下游及澧水中下游,东滨洞庭,西通黔渝,南毗益阳,北连荆襄,古为战略要地,“常德不特荆湖之唇齿,即滇、黔之喉嗌也欤”。
常德,春秋战国时属楚地,楚置高蔡邑于今常德市区。
秦昭襄王三十年(前277),秦军攻楚,秦蜀郡太守张若“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”。黔中郡治临沅县,即今常德市(一说治沅陵县,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)。张若于郡治东筑城以御守,常德有城自此而始。
西汉高祖取“止戈为武,高平为陵”之义,改黔中郡为武陵郡,郡治索县(今常德市鼎城区断港头乡城址村;一说治义陵县,今溆浦县南马田坪乡梁家坡村西北,东汉移治于临沅县)。辖境约当今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,贵州省东部,湖北省长阳、五峰、鹤峰、来凤等县,重庆市秀山县与广西龙胜县地。东汉后辖境逐渐缩小。
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),隋平南陈,废其故郡,合并临沅、沅南、汉寿三县置武陵县(治今常德市),为朗州治所。唐朗州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常德、桃源、汉寿、沅江等市县地。
隋炀帝大业初年,复称武陵郡,治武陵县(今常德市武陵区)。
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),改朗州置鼎州,治武陵县,属荆湖北路;以神鼎出于其地而得名。
北宋徽宗政和七年(1117),取歌颂周宣王发兵平服徐国叛乱的《诗经·常武》小序“有常德以立武事”之意,置常德军。
南宋高宗绍兴元年(1131),置荆湖北路安抚使于此。
宋孝宗乾道元年(1165),因鼎州为宋孝宗潜藩(指皇帝即位前所封之地),故升鼎州为常德府,治武陵县。辖境相当今常德、桃源、汉寿、沅江等市县。
元世祖至元十四年(1277),改常德府置常德路,治武陵县,属湖广行省。二十四年(1364),吴王朱元璋仍改常德路为常德府。
清置常德府,初属湖广布政使司;清圣祖康熙三年(1664)属湖南布政使司。清世宗雍正七年(1729)升为直隶州。
1913年,民国改武陵县为常德县,治今常德市。
1949年置常澧专区。1950年,析常德县城区设立常德市(县级),常澧专区改称常德专区。1968年,常德专区改名常德地区。
1988年6月,撤销常德地区,建立地级常德市,原县级常德市改置武陵区。
图片皆选自网络。
举报 -
举报